(一)“精神”
澳网男单上半区的半决赛,德约对阵穆雷。从以往的战绩看,德约占优。但据现场解说讲,穆雷在尝试新的打法。总体来说,两人都属于底线型选手,都属于防守反击型。这类打法,对体能的要求甚大。而穆雷在体能上相比较小德又占优。
无论小德还是穆雷,都不是俺的偶像,所以两人孰胜孰败对我来说,都没所谓。可昨天的比赛,着实让俺明白了什么是体育精神,懂得了什么叫坚持。五小时还多点儿的一场马拉松式的大战,两人都经历了强大的考验。全场不断上演多拍回合,最多的一分竟然打了30多拍!全场平均每得一分要用6拍还多!两名选手整场比赛的奔跑长度都超过了5公里!
无法想象,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在支撑他们,支撑他们孤独的战斗,支撑他们坚持坚持还是坚持。看他俩比赛,仿佛技术、体能、战术,都不重要了,而重要的是享受两人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。
太提气了!
(二)“别人”
仅仅是为了跟儿子保持沟通的顺畅,学校要求的必读书目,我也都读一遍。昨天被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感动,今天又在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跨国母子的通信中,不断转变着自己的角色,尝试着从不同角度体会母子亲情,尝试学习如何与成年的或者即将成年的儿子交流。
“妈妈,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,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,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。你给我足够的自由,是的,但是你知道吗?你一边给,一边觉得那是你的“授权”或“施予”,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力!对,这就是你的心态啊。也就是说,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,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,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与你的“别人”!”
安德烈信中的这段文字,深深的敲击着我的心。我又何尝不是像龙妈妈一样?试问,天下哪一个母亲,不是像龙妈妈一样?儿行千里母担忧,再大的儿子,都不可能真正的成为“别人”,都是娘心头永远的牵挂,永远都是!
可,换个角度,儿子早晚早晚早早晚晚,都会像安德烈一样,成为“别人”。
那时的我,会有龙博士的智慧吗?
(三)“新不如旧”
寒假之初,给儿子买了一支学生矫姿钢笔,一厢情愿的认为寒假里小孩可以用它好好练字。谁知,假期过了一半了,那支钢笔还在睡觉,没有发挥它应有的额作用。而孩子每天写字,依旧是用一支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旧钢笔。那支旧钢笔,写的字,笔画粗不说,满篇黑乎乎的,让原本就不漂亮字显得别提有多难看。
跟着龙博士学乖了,并没有‘质问’儿子为啥没有用新钢笔,而是自己偷偷用新笔写字试了试。一试才知,新笔下水不流畅,写字很费劲。
这下才明白,有些东西,新不如旧,就像钢笔。
记得小时候,我跟哥哥也是这样。每每会将老爸用的很顺手的钢笔,窃为己有,而把自己觉得不好用的钢笔丢给老爸。但,过一阵就会发现,那支原本被我丢弃的钢笔,在老爸一笔一笔的磨合下,又变得爽滑好用。然后,我会毫不客气地重新换将回来,还会因为老爸未发现钢笔的大变身而窃喜。
现在想来,老爸不是不知道哪支笔好用,也不会不知道我们不断玩的这种‘窃取’游戏,而那换来换去的钢笔里,藏着的,是严父轻易不肯流露的爱。
悄悄把新买的那支矫姿笔放进我的背包,每天写写字,等什么时候,笔用的滑爽了,再放回到它该去的地方。
评论